【閱讀,在瘟疫蔓延時…】
**
年歲漸長,對日子的流逝多了一份緊迫感(應該是年輕的時候太混了吧),少了生活的從容與餘韻,也就許久不讀小說了。就連當年最狂熱(一出版就買來讀兩遍的意思)的村上春樹作品,也都不看了。
日前作了書摘,出版社好意寄來村上新作《身為職業小說家》。翻讀起來,正合吾意,不是虛構文本,而是作者從自己生命經驗沈澱出來的人生哲理,很日常,很感應。
譬如,他提到作為小說家,對生活上經驗到的人事,都不應該驟然下判斷與結論──「無論發生什麼事,都不會立刻去動腦筋理出某種結論。反而會把自己所目擊的光景、所遇見的人,或經驗的現象,只以一個『事例』,也就是以樣本,盡量保持原形努力留在記憶中。」
「總之,立志當小說家的人該做的,我想不是立刻下結論,而是將材料盡量原樣接收、積蓄起來。要預先在自己身上空出能夠大量儲存這種原料的『餘地』」。
其實,在這個刻意激發閱聽者情緒的傳播時代(如煽情的農場式標題與激憤的臉書貼文),這種「起心而不動念」的修持尤為重要。佛經說「無眼耳鼻舌身意」,這談何容易;其實,連「只覺知,不判斷」都很難啊。
不談宗教修為,也不一定要作小說家,對我們日常的人生職場而言,真正的損害往往是,當你急於作判斷、下結論,你就失去了對事物細節的掌握與對本質的認識。
於是,無論接收再多的訊息,我們的內心永遠是空洞的,而只有成見的表殼日益堅硬而敏感,隨時迎合著外界(媒體、政客等)的情緒挑動,發出粗厲而枯槁的回響。
**
(2016.1.31)